2025台灣的鯊魚年曆物種解說

2025台灣的鯊魚年曆物種解說

© 版權所有 Congratulafins

  1. 台灣喉鬚鯊 Taiwan Saddled Carpetshark(Cirrhoscyllium formosanum
    台灣喉鬚鯊是小型的底棲性鯊魚,全世界只有台灣西南海域有捕獲紀錄,是台灣的特有種。由於牠們是底拖漁業的常見漁獲,科學家推測牠們可能已經面臨過漁壓力,大幅減少。但由於缺乏中長期的研究數據佐證,牠們並沒有受到需要的保護。

  2. 斑竹狗鮫 Whitespotted Bamboo Shark(Chiloscyllium plagiosum
    斑竹狗鯊因身上黑白相間的斑紋,有如一節一節的竹子而得其名。牠們是小型的鯊魚,最大可長到約一百公分。牠們是住在珊瑚礁及沙地的底棲性鯊魚,在臺灣、澎湖可以見到牠們的蹤跡。牠們行動緩慢,以甲殼類及小魚為食。牠們是卵生的鯊魚:卵鞘上有鬚,會將卵鞘固定在礁岩上,避免被沖走。每個卵鞘裡有一尾胎仔,胎仔在卵鞘內吸收卵黃慢慢長大,約三個月後會脫離卵鞘。台灣北部的富基海域為牠們繁殖的重要區域。

  3. 巨口鯊 Megamouth Shark(Megachasma pelagio
    巨口鯊有很大的嘴巴而得其名。平常住在很深的海裡,晚上才上升到較淺的海面。
    牠們靠過濾海水為食,但是牠們不會積極的游動,而是以大口吞嚥的方法進型濾食,上顎的白帶會發光,能吸引浮游生物前來,再張開大嘴一口吃掉!主要以動物性浮游生物如水母及磷蝦為食。
    是全球罕見的鯊魚,花蓮外海是全世界巨口鯊出現紀錄最多的地方。

  4. 歐氏尖吻鯊 Goblin Shark (Mitsukurina owstoni)
    歐氏尖吻鯊以尖而突出的吻部而得其名。牠們是生活在水深200公尺以下的罕見大型深海鯊魚。台灣曾有捕撈到一尾四百七十公分,八百公斤,懷有六尾胎仔的母鯊的紀錄,因此推定龜山島附近有可能是牠們的生殖區。

  5. 斑貓鯊 Coral Catshark(Atelomycterus marmoratus
    貓鯊科的鯊魚因為有貓般眼睛而得其名。動物眼底的脈絡膜(Choroid)有反光的細胞,在暗處會發光。牠們是小型的鯊魚,體長通常不超過八十公分。貓鯊多為卵生:牠們的卵鞘各形各色,又被稱為「美人魚錢包」。

  6. 沙拉真鯊 Spottail Shark (Carcharhinus sorrah)
    沙拉真鯊是中小型鯊魚,小時候在沿岸活動,長大後則活動於外海。牠們有垂直洄游的習性:白天在海床活動,到了晚上則浮上水表。主要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台灣南部、西部、東北部及東部還有澎湖海域均有牠們的蹤跡。

  7. 半帶皺唇鯊 Leopard Shark (Triakis semifasciata)
    皺唇鯊有著修長的體型,背上有橢圓形的斑點。牠們是底棲性鯊魚,主要棲息在淺海,多安靜待在海藻叢、岩地或沙泥底部,以小魚或甲殼類及其它無脊椎動物為食。

  8. 鎧鯊 Kitefin Shark(Dalatias licha
    鎧鯊是深海鯊魚,生活在1000公尺的海裡。因為身體烏黑,又被稱為為黑豬灌。牠們全身可散發藍色的生物光,是目前所知會自體發光的脊椎動物裡,體積最大的。

  9. 鯨鯊 Whale Shark (Rhincodon typus)
    鯨鯊是最大的鯊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可以長到20公尺﹗
    牠們的嘴巴很大卻沒有尖銳的牙齒,用吸水來濾食浮游性動植物及小型魚蝦為食。
    鯨鯊是最多產的鯊魚,每胎可產下三百尾胎仔。

  10. 灰三齒鯊 Whitetip Reef Shark (Triaenodon obesus)
    灰三齒鯊屬於定棲性魚種:一年的遷移範圍在3公里以內。是夜行性動物,白天時成群於珊瑚礁洞穴中休息,晚上才出來打獵覓食。主要以底棲動物為食,包括魚類、章魚、龍蝦或螃蟹。

  11. 日本鋸鯊 Sawshark (Pristiophorus japonicus)
    鋸鯊目的鯊魚有著長滿鋸齒的長吻,和一對推測有觸覺和味覺功能的觸鬚。牠們的「劍」有很多的功用:可以拿來偵測震動或是電場,也可以用來獵食,在交配期,則是當成和情敵打架的武器。

  12. 台灣扁鯊 Taiwan Angelshark (Squatina formosa)
    扁鯊目的鯊魚因為有著扁平的身體而得其名,牠們的胸鰭很大,如翅膀一般,外觀和魟魚神似。不同的是:扁鯊的鰓裂在頭的兩側,胸鰭和頭部也不相連。牠們的背部通常有美麗的花紋。牠們是底棲性的鯊魚,會把身體半掩埋在沙地裡

  13. 油夷鯊 Broadnose Sevengill Shark (Notorynchus cepedianus)
    六鰓鯊目被認為是現存鯊魚中最古老的一支,多居住在深海。牠們的特徵是六或七對的鰓裂,且只有一枚背鰭。油夷鯊又被稱為七鰓鯊,是底棲的大型鯊魚,最大可以長到300公分。以其它小型鯊魚、硬骨魚、甲殼類及烏賊為食。

  14. 沙勞越絨毛鯊 Sarawak Swellshark (Cephaloscyllium sarawakensis
    沙勞越頭鯊遇到天敵時,會吞嚥大量的海水將自己的身體膨脹起來,目的在於嚇走天敵,讓天敵沒有辦法一口將之吞食,或是將自己卡在礁岩間,不被潮浪沖走。除此之外,他們還有著非常獨特的生殖策略:其他的絨毛鯊不是「單卵生(single oviparity)」就是「多卵生(multiple oviparity)」,而沙勞越絨毛鯊的生殖則是介於單卵生與複卵生之間。母鯊的輸卵管育各有一顆卵,但並不像單卵生馬上將卵鞘產出,而是像複卵生將卵保留在母體內一段時間,等到幼鯊發育成形後才將卵鞘生出。科學家將這個新發現命名為「持續性單卵生 (sustained single oviparity)」,另外,這種鯊魚的卵鞘,有別於一般的褐綠色,是透明的呢!

  15. 尖齒檸檬鯊 Sharptooth Lemon Shark (Negaprion acutidens)
    檸檬鯊因為體色灰黃而得齊名。尖齒檸檬鯊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歸列為被威脅物種之「瀕危種類(EN)」等級。而東沙環礁因為擁有大範圍且多樣化的海草床,成為國際上罕見且極其珍貴的尖齒檸檬鯊護育區。

  16. 深海狐鮫 Bigeye Thresher Shark (Alopias superciliosus)
    狐鯊因為有像狐狸般長長的尾巴像而得其名,又稱長尾鯊。牠們是大型洄游性鯊魚,可以長到6公尺,其中一半是尾巴的長度!牠們是食物鏈頂級的掠食者,獵物包含鯡、鯖、頭足類甚至海鳥;打獵的方式是利用鞭狀的長尾擊昏獵物。狐鯊為胎生,卵在母體內孵化後,胎仔繼續住在子宮內食用母體生產的卵黃維生。

  17. 鋸峰齒鯊 Blue Shark (Prionace glauca)
    鋸峰齒鯊因為體色藍如水,又被稱為水鯊。是大型的鯊魚,最大可以長到400公分。牠們有著瘦長的身型,是泳速度數一數二的鯊魚。主要以追逐硬骨魚類、頭足類為食。喜歡成群結隊一起捕食。牠們分布在世界各大洋,在臺灣東北部及東部海域有分布。 是好奇的鯊魚,會接近人類和船隻進行觀察,所以容易被捕獲。全球六成的鯊魚漁獲是水鯊,導致牠們的族群量大幅減少,在2023年被華盛頓公約列入附錄二。

  18. 紅肉丫髻鮫 Scalloped Hammerhead (Sphyrna lewini)
    ㄚ髻鮫的頭長得像個榔頭:牠們用「榔頭」把最喜歡的食物-魟魚「釘」在海底,然後咬牠們的鰭來吃。這樣的頭部設計也可以讓他們看到上下左右前後將近360度的寬廣視野呢。紅肉丫髻鮫,是洄游性鯊魚,春末及秋初時,在台灣的西半部海域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宜蘭海域亦是牠們頻繁出沒、交配繁殖的地區。
    紅肉丫髻鮫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歸列為被威脅物種之「極危種類(CR)」等級。九個種類的丫髻鮫,全數在2023年被華盛頓公約列入附錄二的物種,限制其出口及貿易。

  19. 卡氏尖頷烏鯊 Viper Dogfish(Trigonognathus kabeyaie
    卡氏尖頷烏鯊是罕見的小型深海鯊魚,只有三十公分長。只有日本、夏威夷及臺灣東港有發現的紀錄。牠們晚上生活在300到400米的深海,白天則在水深150 米處生活,這樣的生活習性又稱為日夜垂直洄游。牠們主要以硬骨魚為食,可以將自己身體一半大小的獵物一口吞下。

購買連結:
https://forms.gle/RpQ2gX6CLvJhoZYBA

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