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虎生魟

虎虎生魟

© 版權所有 Congratulafins

當金牛緩緩爬過辛丑年之際,壬寅年也將迎來滶游海中的水虎。身為研究鯊魚的海洋生物學家,當然要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好好介紹海洋中那些屬'虎'的軟骨魚類。
屬虎的鯊魚當然首推頭號殺手'Tiger' shark(Galeocerdo cuvier),中文叫鼬鮫(鼬鯊),是鯊魚攻擊裡面最常出現的種類,身上有老虎般的條狀斑紋,至於為何會稱做'鼬'鮫,不知道是因為牠的肉有股特殊味道,讓人不甚喜歡?抑或是因為'鼬'這個字是由最多的橫條跟直條所構成?仍不得其解。鼬鮫像酒醉的流浪漢,能吃的吃,不能吃的也吃,曾在肚子裡面發現過車牌、交通錐等亂七八糟的東西,漁民還觀察到牠很常吃海鳥,所以用台語稱呼牠為'鳥鯊'。
接著是鼠鯊目(Lamniformes)裡Sand 'tiger' shark家族(Odontaspididae spp.)的成員,有砂錐齒鯊(戟齒砂鮫)、凶猛砂錐齒鯊(Smalltooth sand tiger)、大眼砂錐齒鯊(Bigeye sand tiger)三種,台灣海域有記錄到前兩種。鼠鯊目的鯊魚都是行食卵型胎生的生殖模式,也就是受精卵孵化成小鯊魚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母鯊會持續排出卵莢到子宮給這些小鯊魚食用,砂錐齒鯊因而被觀察到有明顯子宮內殘食(長比較快、比較大的鯊魚,會把同一子宮內其他後來孵出的兄弟姊妹們吃掉)的現象。這類鯊魚的牙齒尖長且突出,所以台灣的漁民以台語稱做「齴(giàng)牙仔」。
第三種是大尾'虎'鮫(Stegostoma fasciatum),在中國被叫做豹紋鯊。是虎還是豹呢?原來這種鯊魚,小時候身上是老虎條紋,長大卻變成了花豹斑點,相較於凶猛的虎豹,牠的英文名字則是比較溫馴的斑馬(Zebra shark)。很多水族館都會飼養大尾虎鮫,同時被多次記錄到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雌鯊魚沒有跟雄魚交配便自己產出後代)的情形。
Bullhead sharks(Heterodontiformes spp.),這類鯊魚明明屬牛啊('Bull'head),怎麼會屬虎?因為分類學上這個目的中文名為「'虎'鯊目」,台灣則叫做異齒鮫目,因為牠們的顎部前段牙齒尖銳,後段牙齒則為寬扁狀,前後大相徑庭,另外牠的外皮則是製作日本料理店裡面磨山葵用的磨泥板上好的材料。
斑鬚鮫(Orectolobus maculatus)、日本鬚鮫(O. japonicus)、頭鮫(Cephaloscyllium spp.)及皺唇鯊(Triakis scyllium)。雖然鬚鮫跟後面兩類鯊魚在分類上是完全不同目的物種,但是因為身上的條狀斑紋,所以一些漁民或海產業者會以台語直接稱做'虎'仔鯊,在基隆和平島的海產街偶爾會看到這一類的鯊魚出現。前面那兩種鬚鮫也會被叫做豆腐鯊,跟鯨鯊一樣,都是因為肉的顏色白得像豆腐一樣而得名,不過還未列入保育類。
除了鯊魚之外,魟魚裡面窄尾魟屬(genera Himantura)的兩、三個種,譬如在台灣會看到的豹紋窄尾魟(H. leoparda)及花點窄尾魟(H. uarnak),中文都被暱稱為豹紋魟,有些漁民則是會叫牠們'虎'皮魟。
最後還有這類大家比較不熟悉的深海「怪物」--Chimera。雖然跟鯊魚、魟魚一樣都屬於軟骨魚類,但是牠們的上頷與頭蓋骨相連,所以屬於全頭亞綱(Holocephali),這類軟骨魚中文叫銀鮫,在宜蘭大溪漁港常會出現的黑線銀鮫(Chimaera phantasma)跟箕作氏兔銀鮫(Hydrolagus mitsukurii),被叫做白魚'虎'。在台灣長得像但比較大的魚類會被叫做XX舅,譬如灰鯖鮫叫做煙仔鯊,長得很像但體型更大的長臂灰鯖鮫跟大白鯊就叫煙仔鯊舅;如果是某種魚類的天敵,或者是有點像但看起來明顯凶猛很多的就會叫XX虎,譬如很愛吃飛烏(飛魚)的鬼頭刀就叫飛烏虎。白魚虎尤其是大型的個體,價錢不斐,以前學弟做研究採樣要花費很大功夫才能採到,常常魚都還在船上就被預定走了,有機會去大溪可以注意看看。
這些軟骨魚雖然屬'虎',卻是虎落平陽被犬欺,見到牠們的時候,往往是在漁港、魚市場、海產店、餐桌上,很難想像牠們還在海裡的時候是何等美麗。希望經由我的介紹,大家能夠多認識牠們一點,也許未來有機會能夠在海裡面與之相遇。虎年,就祝大家虎虎生魟吧!

Written by Dr. Huahsun Hsu

分享此文章